漁池屋
漁池屋隱藏在虎地坳村縱橫交錯的小徑中,是一個由鄧太和其家人在 60 至 70 年代經營大型魚類養殖業務的地方。由於初時的家禽養殖情況不理想,他們便選擇投身轉向觀賞魚養殖業來謀生。當時屋內存放了多個玻璃魚缸,並會以每兩個缸疊成一層的模式有系統地排列在木棚下。每個魚缸最多可飼養多達數百至上千條的紅蓮燈熱帶魚,再在牠們生長成熟後運送到東南亞地區銷售。隨著觀賞魚興旺的年代慢慢撤出,承接下來的便是金魚養殖業正直蓬勃發展的時期。為供應求,鄧先生在後院逾千呎的地方劃分了多個區域,並砌造了二十多個磚製魚池。人力和智慧均是管理大規模魚池的重要原素,除了定時更換池水和清潔藻類生物之外,還需要設置網具覆蓋魚池,防止鳥類和貓等動物進入捕魚。鄧太一家繁殖了多種金魚,包括獅頭、紅劍、黑摩利、珠鱗等品種,牠們會在精挑細選後分發給通菜街(俗稱「金魚街」)的水族店出售。
直到70年代末期,虎地坳周邊的水質污染問題漸趨嚴重,市場需求亦開始減少,最終導致村內的養魚業步向式微,正式結束了鄧太營運近二十年的家族生意。時至今天,屋中仍舊保留了分門別類的漁業設備,很多大型水族箱則變成了儲物容器,令人不禁懷緬昔日曾經風靡一時的養殖業故事。遼闊的魚池雖然已失去養魚的功能,卻成為了種植龍眼和芒果樹的後花園,為這個跨越半世紀的鄉村居所注入了新的意義和用途。
鄧小姐一家自小居住於虎地坳,曾於70-80年代於家中大量養殖熱帶魚和金魚,並賣到東南亞杜區銷售。
家後二十多個金魚池,現已成為栽種龍眼樹和芒果樹的後花園。
鄧小姐一家的寮屋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