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廟遺址 及 天空之樹
由上水鄉廖氏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 1924 年前所興建,文明廟又名文廟和文武廟,主要供奉文武二帝和魁星。文帝,又稱文昌帝君,是自古以來相傳能夠護持讀書士子的「五文昌」五位神靈之一。文昌帝手執毛筆、職司文學和官祿,象徵掌管文運和功名利祿,是眾多讀書人和父母喜歡參拜的神明,以祈莘莘學子學業有成;武帝,亦即眾人皆知的三國名將關羽,又稱關聖帝君或關帝,特別受到儒家崇祀,也被列入「五文昌」之一。武帝關雲長身穿綠袍、手持長劍,其英勇事跡家喻戶曉,為代表忠義仁勇和文韜武略的武財神,於民間具多元化的崇拜義意,是深受華人社會中各行各業之人士尊崇的拜祭對象;魁星,本稱奎星,既屬中國古代星象學中與西方十二星座對應的二十八星宿的西方白虎宮七宿之首,又是協助民間判斷節氣曆法的北斗七星之首四顆星。不但與文昌帝和關帝同為「五文昌」神祇,「魁」更具「首」意,意頭十足。據說魁星能掌管人間功名文釆,一度被視為讀書人的守護神,為科舉制度下秀才儒生們的崇拜對象,以求文運亨通。他一手捧斗,一手持筆,單腳站立在鰲魚頭上,寓意用筆點定中試者的名字,故有「魁星點斗,獨佔鰲頭」之譽。原本安放於虎地坳村文明廟內的魁星神像曾於2017年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後來已被請回廖萬石堂供奉。
這幢建築物屬於香港比較少見的三進式廟宇,意指其結構分別分為前堂、正殿、後殿三個部份,古時候只有小康之家才有能力入住這種典型居所。其中前堂具有前導作用,正殿乃主要祭祀之處,而後殿則是後居室,提供廟宇用品儲存和居住的地方。前堂與正殿之間設有一口天井,分隔院落。走進中堂寶殿,可見兩側備有兩道露天迴廊,擁有天然採光功能之外亦可方便直達後殿,形成空氣流通的過渡性空間。綜觀外型,經典的青磚外牆配上瓦片屋頂,花崗岩石建成的門框上則刻有「文明」二字,加上旁邊的牆頂均畫上豐富細緻的花樣和夔龍畫雕,正面看起來突顯玲瓏,優美雅致,極具華南色彩。
2018年全港受超強颱風「山竹」吹襲,廟宇結構不敵強風而再度塌下。未料原生長在廟中的一棵大榕樹生命力驚人,在不被影響的情況下更枝繁葉茂。現在根部依附在廟中橫樑位置,無數氣根徐徐垂下,形成了「天空之樹」一境。
據村民所指,昔日曾被古物諮詢委員會 (古諮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文明廟內本有瞭望臺和有不少房間,可惜因廟宇日久失修而導致內堂坍塌,現已降級為三級歷史建築。現雖僅為有評級的歷史建築,未受任何法律保障,但村中仍存盼望之心,冀有一天古廟能得以重修,為過去這份別具歷史及宗教意義的足跡留證。
文明廟於2016年的模樣。
圖片來源:阡陌.依舊Facebook專頁攝於「山竹」颱風吹襲前的文明廟。
圖片來源:阡陌.依舊Facebook專頁
攝於2021年,現在的文明廟外圍已雜草叢生,內部結構亦因日久失修和颱風吹襲而遭到嚴重損毀,惟一棵原本生長在二樓橫樑的榕樹未有倒塌,更與廟內一些剩餘結構纏繞在一起,彷彿體現了大自然和人造建築物之間栩栩如生的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