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地坳村故事館與香港寮屋的歷史
虎地坳村故事館的前身為一間寮屋住所。故事館的翻新工程保留了其初形的設計和結構,希望令每位訪客能有一個置身於真實寮屋的體驗。寮屋一方面塑造了本村的生活文化和面貌,同時間亦展示了香港歷史中過去的住房問題和現象,擁有意義重大的歷史價值。
香港湧現偷渡潮的時期主要可追溯到50至70年代。短期內的人口急增令當時的房屋供應鏈造成非常沉重的壓力,間接地促成了很多像虎地坳村的寮屋區。剛到港的人大多身無長物,只可就地取材,或是在有限的資源中物色簡陋的材料,並在山邊搭建棚屋,才不用蓆地而睡。鐵皮和木材是這些臨時構築物的常見組件,對於大部份虎地坳村民來說並不陌生。
寮屋區的環境一般都較為複雜,而且以往生活科技不及現在,由於水電供應尚未普及化,很多家庭會利用柴枝或火水作燃料,又會點大光燈點明,往往令家居儲藏了不少易燃物品,非常容易導致大火災。因此,多數住戶均會把洗手間、臥室和廚房建成獨立建築,以防止火勢蔓延和減少損失。此外,許多寮屋村民也會家中後方或農地附近建設天井,方便日常生活。
現在的故事館搖身一變後成為了收藏展品和展覽資源的地方,供予公眾人士免費入內參觀。展館分別分為三個房間:
- 一號展館主要透過文字、圖片、模型等不同方式深入地說述虎地坳村的歷史和相關文化習俗;
- 二號展館麻雀雖小,卻擺放了滿載回憶的農具和村民以往所用的舊傢俱,營造出昔日村內的生活面貌;
- 三號展館展示了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的學生設計有關虎地坳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圖和簡介,為市民大眾就香港鄉郊保育前景和文化旅遊業發展的可行性提供反思和討論空間。
此外,故事館範圍內設有多幅由義工共同創作的壁畫和卡板畫,每幅獨具特色,匯聚了各個社區不同人士的想像和設計。其中的卡板畫更採用了環保意念和自然資源,將回收過來的棄置卡板用以天然物料塗上顏色,為卡板重新注入新生命和意義,在保育鄉村文化的同時亦不忘實踐「環保再生」的可持續生活概念。
由30多塊卡板製成的卡板牆。
義工們專注地在卡板油上顏色。
義工熱心幫忙繪畫多幅有關虎地坳生態和歷史的壁畫,令故事館生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