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 向鄉郊辦成功申請194萬撥款 虎地坳村復修百年七彩古井

 

 上水虎地坳村10年前被列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有三分一面積面臨清拆,其餘的雖劃為農業及自然保育區,亦不是免死金牌。為保住家園,一些村民2014年開始將村落的文化歷史及自然生態向外推廣,冀人們了解及珍視虎地坳村的價值。進行多年的積極保育文宣運動近來終獲得小小回報,服務該村多年的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功申請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辦)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款項194萬元,進行為期2年的文化復育計劃,有百年歷史的七彩古井將會復修,亦會設立故事館,展示及介紹村落的文化及自然寶藏,其中包括鮮為人知的艦長故事。

 古井由礫石堆砌而成,乾爽日子會出現七彩顏色。 村民提供圖片

 村民積極保育好令人感動

 虎地坳村為一條非原居民寮屋村落,上世紀50年代初陸續有內地人移居,初期聚居潮州人,其後來了東莞及客家人,主要務農、養牲畜及養魚。村中人口最高峰時有300多戶,接近2000人,但兩度受周邊要發展設施及整理河段(梧桐河)影響,目前只有133戶,約500多村民(計及受東北發展計劃影響的村民)。農耕年代早已過去,村中現在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一批中年人士最關心村落,他們所成立的虎地坳居民福利會(福利會),研究村落歷史、保護相關文物、保育生態,並不時推出導賞團。

 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社區發展組項目發展主任麥鋒慈表示,村民對保育自己村落付出很多,如多個晚上出動找螢火蟲,烈日下在山頭為植物淋水,還有專誠往院校分享及商討合作,「好令人感動,我們向鄉郊辦申請,很大原因來自街坊,我們重視村民的參與,他們熟悉自己的居住環境,所以計劃內的導賞團,村民是骨幹成員。」

 於半年內同時成立故事館

 鄉郊辦隸屬環境保護署,2018年7月底成立,工作目標是保護偏遠鄉郊地區的自然生態、活化村落建築環境,以及保育人文資源和歷史遺產,旗下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讓本地非牟利機構和村民互動協作,在偏遠鄉郊地區(大嶼山除外)推展多元及創新的保育活動或計劃提供財政援助。麥鋒慈說,成功申請資助計劃的大多是環保團體或院校,社福機構較少,他期望今次路德會的成功,亦可成為示範作用,會有更多服務鄉郊的社福機構去申請資助。

 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於明年3月1日開展至2023年2月28日。項目開始半年內成立故事館。故事館的選址是村民空置的千呎村屋。成立前會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對象是村民、KOL(網紅)等,所搜集回來的故事會作有系統紀錄,成為故事館的展示材料,展示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文物及模型。

 更有虎地坳十景可談可看

 虎地坳居民福利會主席廖志協說,村落有很多東西可以說,如上世紀初葉KCR(九廣鐵路)在虎地坳開礦的歷史、中葉的農耕情況,節日性活動如盂蘭勝會、呂祖誕等,亦有十景可談可看,包括古井、石陂頭、KCR紅磚拱橋、高腳屋、花海魚塘、桃花山、戰壕、文明廟、螢火蟲基地及蝴蝶園,有些景觀更可以模型展示,如文明廟、高腳屋。村內也有好些獨特的人物可說說,如梁桂明的「艦隊」故事(詳見配稿)。

 福利會成員(左起:陳耀安、列安邦、廖志協)致力保育村落,他們手中的昔日農耕用具(左起:犂、鍬、耙)會成為故事館的展品。記者 鄭玉君攝

 路德會石湖社區發展計劃社區工作員黃銘謙說,導賞員會帶領市民看故事館、看實景,第一年豁免收費,第二年才正式收費。其中市民定必看到的實景是七彩古井,它會維修後才開放給參觀。現時古井被鐵皮覆蓋,進入的小徑破爛,毗鄰為村屋,可供近距離參觀的空間太小。黃說,計劃與相關村屋屋主商討擴闊古井周邊空間,配以壁畫作美化;此外,古井是用礫石堆疊而成,專業人員會抽乾水後進行結構穩固工程,令古井不因年月倒塌。

 陽光照古井礫石幻變色彩

 古井因何出現,廖志協說,追尋歷史期間,發現KCR是1911年入來開礦建設華段及沙頭角段,1950年搬走,推算水井是聚居在山下的工人為煮食而開挖,有百年歷史,它80年代還可飲用,後因地下水受污染才不用。古井最特別之處是用山上礫石砌出來,十分古雅,它在不同時間的陽光照射下各有特色,當水多濕氣重,石頭顏色沒那麼鮮艷,當到冬季乾爽日子,呈現如七彩顏色,所以叫七彩古井。廖相信今次維修可印證歷史,「古井是沒有井頸,說明附近沒有小孩,即不會是一般村民用。另外,有村民說60年代古井覆蓋了四塊大麻石,未蓋之前,見到石頭有字,若揭走麻石,見到『中英公司、KCR或羅湖公司』這些字,便可確定了。」(記者 鄭玉君)

 紅白藍帆布下為被覆蓋的古井,黃銘謙(黑衫者)指維修古井外,狹窄的周邊空間有必要擴闊。

 石陂頭碑誌記載政府50年代在梧桐河做梯級形石壩防洪的故事。

 

來源:
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 向鄉郊辦成功申請194萬撥款 虎地坳村復修百年七彩古井
http://tp.hkcd.com/content/2020-12/04/content_1233454.html